康复科一位患者家属的忠告
3月6日,北京燕化医院康复医学科收到了一封特殊的来信,特殊在,它既不是表扬信,也不是感谢信,却饱含一位患者家属对疾病、对医疗、对康复等的认识,可谓“久病成医”。在此向广大受众做以分享,以唤起更多的人对康复治疗的重视。
87岁的燕山人陈阿姨,因为年老体衰,时常要借助助行器行走,然而好景不长,2月12日,陈阿姨突发肺部感染,不得不卧床养病,谁知肺部疾病痊愈后竟出现了下肢僵硬、不能行走、几近失能的状况。这让身为儿子的金先生感到万分焦急,多方打听后,经朋友介绍来到北京燕化医院康复医学科一试。
“只希望我的母亲还能够像之前那样,扶着助行器走一走,哪怕只是站一站也行。”见到康复科张淑欣主任时,金先生激动地说道。
张主任对陈阿姨的情况做了详细的了解,对她的身体情况做了仔细的观察与评估,发现老人腿部力量的确很差,需要尽早进行康复,以避免身体功能障碍的出现。随即便安排陈阿姨入院进行康复治疗,并由康复科资深医生刘蕾担任陈阿姨的主治医生。
营养不良、肌肉萎缩、低钾低钠、肺部感染、下肢静脉栓塞……面对陈阿姨这一系列的不良病症,刘医生淡定自若、应付自如,对各个病症均给予有效治疗,通过补钾,老人双手不再发抖;通过雾化吸入,老人痰液得以稀释,并顺利咳出……经治疗,老人的病症均被一一击破,心衰的情况得以缓解,心肺功能也得到提高。
生命体征逐步平稳后,便开始进行康复训练。刘蕾医生根据老人身体实际,妥善安排了康复训练计划,分别从作业治疗、运动治疗、物理治疗三个方面进行康复。
【作业治疗】
待老人生命体征平稳后,最基本的床旁康复便开始了。康复师赵行周对陈阿姨进行了有目的的、选择性的作业训练,如翻身、侧卧坐起、站立、下肢伸展等,使老人最大限度地恢复或提高最基本的自理能力。
【运动治疗】
康复大厅里有个下肢康复训练机,类似脚踏车,它是通过被动的下肢行走带动四肢或全身的运动,使更多的肌力、关节得到训练,功能、感觉得以恢复。这也是陈阿姨很喜欢的一项运动,每次到康复大厅,肯定要先来一次“骑行”。
【物理治疗】
除了上述两种康复手段,物理治疗可谓高深。神经损伤治疗仪应用低频脉冲电流,刺激病变的神经,减缓肌肉萎缩,促进血液流畅并保持肌肉营养,较快地提高肌肉张力,进一步改善运动障碍。
三次物理治疗后,陈阿姨扶着助行器迈开了希望的一步。
十次康复治疗后,陈阿姨可以扶着助行器,从病床前走到卫生间。
看到母亲的康复,金先生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
除了医生、康复师的积极治疗,更离不开护理团队的悉心护理。
护士长杜凤梅及时查看,发现了老人因穿戴纸尿裤导致大腿根被淹了……
护士马锴文从家里带来了香油,和辅料混合后制成涂抹剂……
夜班护士徐常青细心地为老人被淹了的部位进行涂抹……
查房、翻身、指导、记录……
除了一般的照护,还有个性化照护,耐心、爱心、诚心,康复科护理团队无时无刻都在为病房里的患者们奔走忙碌,服务到心。
在陪同母亲住院康复期间,金先生凡事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临近母亲出院,金先生也发出了善意的提醒:如果家中老人出现了疾病发作,或是慢性病急性发作的情况,除了应有的治疗,康复治疗也要尽早介入,不要等到失能时才想起做康复,体弱多病的老人,康复一定要早。
撰稿:宣传科冯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