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English

医院新闻

康复医学科里的好护工——张大哥!

发布时间:2022-09-16
字号:
+ - 14

在医院里,受雇于患者或患者家属,协助护士对患者进行日常护理和帮助的工作人员,被称为是护工。护工与医护人员的协同配合,才能更好地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

在北京燕化医院康复医学科,有一个护工总会引起我的注意。他与患者相处和谐,患者也很听他的话,康复训练特别积极,结束康复大厅的训练之后,在病房还能看见他帮助患者锻炼的身影,我们都习惯称呼他“张大哥”。

每每看到上述场景时,我心中不由地为张大哥竖起大拇指,特此想记录一下他的工作状态。像这样的优秀护工就应该让更多人知道,学习他的闪光点。

image.png

和张大哥聊过之后,我了解了他一些基本情况。张大哥50岁左右,有两个儿子,一个参加工作了,一个在读高中,还有双方父母需要赡养,肩上的担子很重。我问:“为什么选择干护工这一行,离家又这么远。”他说:“家里负担重,自己年龄也大了,家里没有合适的工作,我爱人也是干这行的,所以我也跟着干这个了。”在聊到他的工作时,他说:“我对待工作有一个原则,就是一定要把自己的事做好,把患者照顾好,认真工作,用真心对待每一位患者。”

image.png

我又问:“看你指导患者康复,是不是对康复这方面很感兴趣?”他说:“也有兴趣这个成分,每天我都在手机上看些康复知识。技师给患者训练时,我也在旁边学习,我就是想用自己最大的能力帮助患者康复。每个患者都不容易,希望他们能早日回家。”

听到这里,我内心有一丝感动。他值得同行们学习,也值得我们医护学习。通过这件事,我得到一些感悟:工作不仅是为了谋生,养家糊口。工作还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赋予一些安全感,让生活变得更有意义。工作上的成功,让我们感到有自尊、自信,个人能力得到拓展,带来的满足感会让我们感到幸福。帮助他人也是我们的快乐源泉。

image.png

据了解,我院护工90人左右,平均年龄55岁,绝大部分是外地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远离家乡,外出打工。回家次数很少,可能一年也不回去一次,为了多赚些钱,寄给家中老人、孩子,补贴家用。疫情这几年,回去的人更少了,进京出京需要报备、做核酸等,疫情经常反复,可能回家一趟就不能返京了,有些地方可能还需要隔离观察。一天不干活就少一天钱,“成本”太高,于是能不回去就不回去了。

每逢佳节倍思亲。看到患者康复出院与家人团聚,他们应该也很想回家陪陪父母、子女,只是有太多的无奈、心酸。工作这些年,护工们的辛苦,我都看在眼里。没有一份工作是不累的,没有一份工作是不委屈的。我知道,他们很累。几乎全年无休,因为休息就没有钱可挣。

患者需要护工,医护人员联系陪护中心,主管立马安排合适的人员上岗。在与患者见面的那一刻起,护工的工作就开始了。24小时全天陪护,照顾患者日常生活。帮助洗脸、洗手、漱口、洗头、洗脚、擦身、擦浴、修剪指(趾)甲,协助进食、饮水等;对于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护工还需要喂饭、喂水、喂药等。还负责整理床单、更换衣服、协助大小便。遇到病情稳定的,生活大部分能自理的患者,他们晚上还能睡个比较安稳的觉;遇到病情不稳定的,有心电监护的,身上有各种管路的,不能自己翻身的,就必须1~2小时协助翻身一次。晚上的睡眠经常被打断,睡不好,第二天的精神也不好,久而久之就影响身心健康,所以他们就只能“见缝插针”地休息一会儿。他们起床很早,5:00左右,天还未亮,就起床干活了。起床后,迅速把自己整理好,然后打水给患者擦拭身体、洗漱等,帮助患者吃早饭,全部收拾妥当之后,就带着患者去进行康复训练,结束大厅的训练之后就到晚上了,吃完晚饭之后再给患者收拾好,最后躺下休息,这天的“任务”就完成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护工与护士这两个词在名称上相似,虽然一字之差,但是可以想到这两种职业是有联系的。护工是护士的好帮手,只是分工不同,但都是一个“战线”的。护工的作用很大,不能缺少他们。有专业知识的护工,可以减轻家属的陪护压力,可以减轻护士的工作紧张程度,而且在疫情下可以减少人员流动带来的感染风险,同时患者也能得到好的照顾,所以说他们在治疗和康复过程中的作用十分重要。

医院可以说是他们“第二个家”,衣食住行都在医院。他们的健康医院也十分关心,定期组织体检。逢年过节,陪护中心还会发放水果、糕点等食物,陪他们一起过节,缓解他们的思乡之情,让他们出门在外不孤单。工作上定期培训、考核,保证服务质量。作为“战友”,也是长辈的他们,我们也应该多与他们沟通交流,多一些关爱、包容,多一些尊重、理解。

撰稿:康复医学科徐常青

阅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