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English

医院新闻

燕医科普︱宝宝步态异常,您注意到了吗?

发布时间:2017-11-22
字号:
+ - 14
小儿蹒跚学步~

成人健步如飞~

老人步履蹒跚~

步行是人类基本的活动方式之一,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运动”。

看着宝贝儿们一周岁左右开始学走路时磕磕碰碰、摇摇晃晃、“萌态”十足的样子,做父母的经常被宝宝的可爱逗笑,然而却很少有家长会注意到宝宝是否存在步态异常,也就是康复医学上所说的“异常步态”。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儿童的异常步态都有哪些?该如何对症治疗呢?

内八字、扁平足、O型腿,3岁前较常见。


很多3岁左右的宝宝呈现O型腿走路,父母总以为是纸尿裤的问题。按照人的正常生长发育,从出生到3岁这一阶段,腿部是弯曲的,内八字、扁平足、O型腿、膝外翻等都是常见的异常步态。3岁后走路双脚才是直的,这时有些步态会随着发育的完善而得到改善,而有些却不会自己纠正,可影响孩子的一生。

专家提醒,应对孩子尽早进行康复干预,如果错过最佳治疗和纠正时期,将不利于生长发育,包括影响身高、导致长短腿等。

儿童异常步态,除遗传因素,还有后天因素。


1、长时间走在硬质路面上,不利于足弓发育,可造成平足;

2、鞋子不合适,容易使步态扭曲,影响足弓的发育;

3、过早学习走路,“摸爬滚打”的过程不够而导致腿部力量不足,在学步和站立时,双脚就会自然分开,使脚底面积加宽,以便站稳,这样便容易产生内八字步态;

4、孩子体重过大,对关节影响会更厉害,步态也更容易发生异常;

5、喜欢趴着睡觉的孩子,容易足内翻;

6、喜欢跪坐和“W”型坐的孩子,容易导致股骨扭转和胫骨扭转。

有些异常步态是脑瘫信号,家长要特别当心!


1、有些孩子在学走路时大腿夹得很紧,两脚相互交叉呈剪刀步,走路费劲,往往踩到前面一只脚的脚背上,这种孩子学会走路的时间明显延迟,极有可能是痉挛型脑瘫患儿。

2、有些孩子走路时一只腿力弱,一只腿力强,这时要注意无力的一侧上肢是不是也力弱,如果这样,可能是偏瘫型脑瘫。

3、有的孩子走路时像喝醉酒一样,抬足缓慢,下肢抬得很高,落地很重,且左右摇摆,闭眼时加重,这可能是小脑病变引起的共济失调型脑瘫。


专家提醒,孩子的异常步态姿势往往在学会走路前就会出现,家长务必注意观察,及早纠正预防,尤其要特别警惕是否是脑瘫患儿。

阅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