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医科普︱关于“春捂”,您不得不了解的常识
春天到了,天气逐渐变暖,冰雪融化,又到了穿暖花开的时节,准备好去赏花踏青了吗?
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其实就是说春季来了之后,人们还是要适当的多穿一点衣服,捂一捂阳气,而秋季则要少穿一点衣服,让身体冻一冻以增强抵抗力。在冬末春初时节,气温起伏不定,早晚温差较大,季节的转换经常会诱发一些疾病。今天小编就和大家聊一聊如何“春捂”。
哪些人群需要“春捂”?
1、关节病患者
临床上有许多关节疾病都和受寒有关,平时关节不适的人要注意保护好肩膀、膝盖、腰椎、颈椎等全身重要关节,不能让风直接吹到这些地方。晚上的时候可以用毛巾在关节上热敷,然后用毛巾擦干睡觉。如果身上微微出汗,一定要等汗干后再走出室内或者脱掉外衣。
2、冠心病患者
中医认为,血遇寒则凝,寒冷刺激会使血管收缩、痉挛,增加心脏的负担,容易成为诱发心血管病的元凶。所以,冠心病患者一定要注意春捂,随温度变化增减衣服。不过,冠心病患者春捂也不能太过,尤其是在温度较高的中午时分,不要因为穿得太多而出汗。前胸和后背是冠心病患者春捂的重点部位。
3、妇科疾病患者
女性的很多疾病都可以归结到气血淤滞上来。而影响气血运行的,除了患者自身体质和情绪方面的因素外,外界寒冷刺激也是重要的一个方面。适当春捂,保证腹部不受寒,对缓解病情十分有益。痛经患者、平时手脚发凉的女性尤其要多加注意。
哪些部位应注意“春捂”?
1、手腕:神门穴
手腕处有心经的原穴——神门穴,春捂的第一个关键部位就是神门穴。神门穴在腕横纹上,手小指一侧腕下方肌腱的里侧。平常没事的时候用拇指指端反复点按神门穴,可以去除烦躁、安神定志。按揉此穴时力量不需要太大,也不必追求酸胀感。
2、腰眼:肾俞穴
腰眼也是春捂的重要部位。人体阳气的根在肾,而腰为肾之府,肾阳虚时会腰部酸软怕冷,经常尿频或精神容易困倦疲乏。肾俞穴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宽处,用热水袋热敷可温暖肾阳。
3、小腿:足临穴和阳辅穴
很多老人容易出现偏头痛或小腹痛,这种表现可能是肝阳虚,这时要重点保护好小腿外侧,可以多热敷足临泣穴和阳辅穴。足临泣穴就在第四脚趾和小脚趾之间缝的终点,将手指从四脚趾和小脚趾之间的缝向脚背方向推,推到有骨头的边缘时就是足临泣穴。阳辅穴在小腿的外侧,脚外踝关节上方四寸的位置。
4、肚脐:神阙穴
中医称肚脐为神阙穴,温暖此处可鼓舞脾胃阳气,特别是一些胃部怕冷、爱腹泻的人,要特别注意这个部位的保暖。
什么情况下需要“春捂”?
1、日夜温差大于8℃
春季的早晚温差是比较明显的,很多朋友都有这样的体会,认为中午的气温升高,早上出门就不需要多穿衣服,但是晚上放学、下班之后回家又被“冻成狗”,这样的生活方式是不健康的,专家提醒,如果一天中的早晚温差大于8℃,那么这个时候就应该添一件衣服,适当的捂一捂。
2、冷空气来临前1-2天
南方的朋友在春季容易受到冷空气的袭击,那么在冷空气来临之后春捂是否来得及呢?专家表示,春季大家要多多注意天气预报,在冷空气来临之前的1-2天就该捂一捂了,这样才能预防各种春季高发的疾病,例如:感冒、心肌梗死、中风等。
3、气温维持在15℃以下
专家认为,15℃是春捂的一个“临界点”,如果最近以及之后的气温维持在15℃以上,那么春捂就不是那么重要了,特别是对于年老体弱不知道要春捂到何时的朋友来说,这个时候就可以适当的脱下外套,吸收一下春季的阳光。
“春捂”的好处有哪些?
1、春捂可以调节人体的恒定温度。一般来说,人体的体温应该维持在37℃才是最健康的,如果在春季过早的脱掉厚衣物就容易感受到外界的风邪,导致体温的下降,从而诱发疾病,而春捂可以很好的帮助我们维持体温。
2、春捂能抵御风寒抗疾病。春季是一个疾病的高发季节,这是因为春季气温回升,很多朋友会脱下厚外套等御寒衣服,这个时候风邪就容易入侵身体引起疾病,而春捂可以帮助人们抵抗风寒预防疾病,所以春季需要适当春捂。
3、春捂能让你更快适应季节变化。在春季,当我们遇到寒流以及冷空气的时候,回升的气温就会骤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没有春捂的话就难适应气温的变化,甚至会感染上疾病。
此时正值冬春季节转换时期,如果你的所处地温度还没有稳定下来,那么你一定要学会“春捂”,这样才能更好的保健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