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English

小儿手足口病的预防

字号:
+ - 14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好发于小儿的传染病,近些年来在世界各国广为流行。临床为口腔内、手、足部等部位发生疱疹,故面得此病名。它也是小儿常见的疱疹性疾病之一。全年均可有发病,但3-11月份多见,6-8月份为高峰期。这种病传播速度极快,传播范围极广,发病年龄可从4个月的婴儿到30岁的成人,但以3岁以下的婴儿幼发病率最高。这种病具有周期流行的规律,一般2-3年流行一次。我国近10年来有过两次较大的流行。
一、流行特点
1.病人和无症状带毒者是本病传染源。其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接触病人或无症状带毒者的唾液、疱症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水杯、玩具、食具等而传染。
2.人对此类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相对应的免疫力。
3.此病主要袭击对象是儿童,尤其幼托儿童。幼托单位是此病流行的主要场所。调查资料显示幼托单位儿童较散居儿童发病相对危险性高3.7—7.6倍。
二、临床表现
1.潜伏期2-6天,一般在3-4天。
2.主要临床表现:发病突然,约半数病人可出现发热,体温38℃或略高,可持续1-3天,伴有口腔痛、咽痛、上呼吸感染症状。发病次日出现疹子,先为玫瑰红疹或斑丘疹,皮疹呈离心性分布。主要见于指趾背面、指甲周围及足跟边缘,部分病人还可见于手掌、足底、臀部、大腿内侧等部位,1-2天出齐。1天后部分形成疱疹,呈卵圆形,大小2-5mm,最大10mm,内含混浆液,2-4天后可吸收。口腔两颊黏膜与唇内、舌边、软腭出现红疹或疱疹,呈灰黄色或灰白色。口腔疱疹易破并形成溃疡,因灼痛明显,流涎,患儿拒食。病程一般5-7天,长者可达10天。偶尔有并发心肌炎、脑膜炎等并发症。
三、治疗方法
一旦确诊为手足口病的儿童应及时隔离,以控制本病的流行,隔离期通常7至10天。对污染的物品要进行消毒,防止传播。对于手、足皮肤疱疹,可在患处涂抹金霉素鱼肝油,便能减轻疼痛,并促使糜烂面早日愈合。而对于口腔溃疡,含“西地碘”的华素片等口腔药都是不错的选择。可起到杀灭致病微生物、收敛消肿、缓解疼痛的作用,并可避免交叉感染。另外,也可用中药夏枯草、板蓝根、大青叶、连翘、金银花、甘草煎服。
如伴有发热等其它症状者,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四、防疫措施
预防措施主要是隔离病儿,加强婴幼儿卫生保健,以减少感染机会,这一点对幼托机构来讲非常重要。同时要注意居室内空气流通、温度造宜。
1.平时预防措施:加强日常卫生管理,及时发现和隔离患者是预防和防止流行的主要措施。平时要加强晨间检查,对毛巾、水杯、玩具、食具加强消毒,衣服、被褥阳光下暴晒。孩子的图书每天用紫外线消毒;玩教具、所有坐椅、楼道扶手及户外大型玩具等孩子们可接触到的地方,每天孩子离园后用84消毒液等含氯消毒剂消毒。培养良好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加强室内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等。
2.发现病人后措施:病人及时隔离治疗,对被病人接触污染过的毛巾、水杯、食具、便器、玩具等物品要予以加强消毒。对病人的鼻咽分泌物、粪便也应消毒。
3.学校、幼儿园加强晨检,对密切接触者加强医学观察,注意观察密切接触者有无发热、皮疹等情况,减少与其他班级并班、集会或集体活动。加强卫生宣传教育和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等。
4.院相关科室要加强预检分诊制度,重点加强医院产房、儿科病房的消毒,防止新生儿、婴幼儿院内交叉感染。
(燕化凤凰医院感染办供稿) 
阅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