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English

医院新闻

北京燕化医院成功完成首例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植入

发布时间:2021-01-22
字号:
+ - 14


视频来自电视剧《急诊科医生》


视频中的场景相信很多人在影视剧中亦或在现实生活中曾经见过,里面挽救了病人生命的“神器”叫做除颤器。

据统计,我国每年有50余万人发生猝死,其中80%是由于严重的心律失常——室颤引起的,而及时的电除颤治疗是挽救这些患者生命的最有效的方式。除颤成功的可能性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降低,除颤每延迟1分钟,成功率将下降7%~10%。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3》中指出:70%的猝死发生在患者家中,25%在其他场合,而仅有5%发生在医疗机构内。那么问题来了,除颤器是专业的抢救设备,只有受到过专业训练的医护人员才能够使用。也就是说,仅有5%的猝死患者有机会在第一时间得到电除颤治疗。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发明了第二个用来抢救因室颤猝死的患者的“神器”——体外自动除颤器(AED)。

说白了这AED就是一台“傻瓜”式除颤器,能够让没有受到的专业训练的普通人,也能在机器的指引下,为发生心脏性猝死的患者进行电除颤治疗,以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

image006.jpg

然而,尽管我们的社会职能部门已经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AED的数量依然是杯水车薪。就算我们能够在所有的公共场合都配备上AED,可是在家里发生猝死以及猝死的时候身边没有其他目击者的患者依然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这时,就需要本文的主角——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闪亮登场了。

通俗地说,ICD就是一台可以植入人体的“便携式”除颤器。它能够在患者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和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的时候,发放电脉冲来中止心动过速的发作,让患者的心脏恢复正常的节律。

世界上第一台ICD植入于1980年,是由美国约翰森·霍普金斯大学医院的Mirowski 和他的同事完成的。当时的ICD植入需要有外科医生以开胸手术的方式植入患者体内。此后,随着介入心脏病学技术的发展,在1986年诞生了经静脉植入ICD的技术,从此患者不需要开胸即可完成ICD的植入。

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第三代以及第四代ICD,具有体积更小、除颤能量更高、对心律失常的识别更加智能化的优点。成为广大患有严重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和严重心力衰竭患者的救命的“终极神器”。

75岁的韩先生罹患有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多种慢性疾病。近期的动态心电图检查,发现韩先生有室性心动过速发作,已经属于心脏性猝死的高危人群。北京燕化医院心内科团队查阅了大量的专业文献,并通过与国内顶级心脏起搏电生理专家沟通咨询后,决定为韩先生植入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于2021年1月7日,在专家的指导和协助下,心内科团队成功地为韩先生完成了北京燕化医院历史上的第一台ICD植入手术。

术后,韩先生表示自己状态良好,手术过程中没有感受到明显的不适。此次手术的成功也标志着北京燕化医院心脏起搏电生理技术跨上了一个新台阶。


北京燕化医院心血管内科简介

心血管内科是北京燕化医院的重点科室,科室目前开放病床56张,其中CCU重症监护病床10张。拥有德国西门子公司的大型C臂血管造影机,DSA减影系统;美敦力临时心脏起搏器,ARROW主动脉球囊反搏仪、无线遥控心电监测仪、有创呼吸机等先进的诊疗设备。

北京燕化医院心血管内科技术力量雄厚,现有副高级以上技术职称人员9人,占员工总数的1/4以上。在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心血管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上有着丰富的经验。

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是北京燕化医院心血管内科的特色项目,20余年来,心血管内科团队已经完成冠脉造影、冠状动脉支架置入、临时及永久起搏器植入等各类介入操作万余例。并率先在北京西南地区开通了“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绿色通道”;为京西南地区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带来了福音。”

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总体部署,秉承北京燕化医院“关爱、坚持、创新、分享”的核心理念和“致力于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和全方位的医疗服务”的使命,“十四五”期间,北京燕化医院心血管内科将与北京阜外医院介入和康复团队建立紧密的协作关系,在国际、国内顶级专家的指导下,为燕、房、良地区的广大心血管疾病患者带来优质的医疗与护理服务。

撰稿:心内科程育博

阅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