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征文︱高“盐”值的诱惑,限盐知识知多少
生活中,我们总是面对着各种各样的美食诱惑。食盐作为百味之首,是我们日常烹饪中必备的调味品,适量的食盐能帮助我们将食物变得更加美味,但若过量摄取,会极大损害人们的健康。
我们生活中,要美味,也要少盐!那么什么是高“盐”值呢?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是我们生活中必备的调味品,能够帮助我们进行食品保鲜防腐,更重要的是还能稳定人体的内环境。我国规定成人每日摄入6g食盐。世界卫生组织(WHO) 建议每人每日摄入5g 以下,可预防冠心病和高血压。但在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中显示,我国居民每人每日食盐摄入量平均为10.6g,远超规定“盐”值。
如果我们抵挡不住高“盐”值的诱惑,长期高盐饮食,会给我们的健康带来很多危害。《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1版)》研究显示,高盐(钠)饮食会带来如下危害:
1.高盐(钠)摄入能够增加高血压的发病风险,而降低盐(钠)摄入能够降低血压水平。有研究显示,高盐饮食,使高血压的风险增加84%。如果降低食盐摄入量,能明显降低收缩压和舒张压。而且高盐(钠)摄入对于高血压患者和老年人群的高血压发病风险增加更为明显。
2.高盐(钠)的摄入可增加加脑卒中的发病风险。2012年,WHO对72878例成年人群的队列研究进行系统评价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高钠摄入组患脑卒中风险加24%脑卒中死亡率增加63%。
3.高盐(钠)摄入可增加胃癌的发病风险。一项病例对照研究显示,与钠摄入<3g/d组相比,钠摄入3~5g/d组和>5gd组患胃癌的风险分别增加95%和278%。中国人群有关胃癌的病例对照研究发现,与对照组相比,高盐饮食和盐渍食品均增加了胃癌发病风险。
4.高盐(钠)摄入可增加全因死亡率风险。Meta分析显示,与低钠饮食相比,正常饮食降低9%全因死亡率;与正常饮食相比,高钠饮食增加16%全因死亡率。
在我们生活中许多美食都是高“盐”值的,在提味保鲜的同时,让人们不自觉的就增加的盐的摄入量。那么在我们生活中都有哪些食物是高“盐”值的呢?
首先就是调味品家族,我们常用的酱油、耗油、味精、鸡精、老抽、生抽等调味品都有不低的“盐”值,以酱油为例,5克的酱油就相当于1克盐;
其次就是我们经常食用的加工食品,如腌制的酱菜、泡菜还有各种罐头食品等;
还有就是我们经常用来解渴的各种饮品,为了保证口感,其中都添加了“钠”,以“肥宅快乐水”可乐为例,我们可以从成分表中看到,每100毫升的可乐中就含有钠12毫克;
另外很多零食也都有不低的“盐”值,以常吃的薯片为例,一代30克的原味薯片,含“钠”为190毫克。
我们了解了这么多的高“盐”值美味,您是不是在生活中也中招了呢?我们改如何抵制高“盐”值的诱惑呢?下面我们说说生活中如何限盐。
一、在进行菜品烹饪时,可以使用定量盐勺。北京推荐使用两克的盐勺,一家三口每顿饭做菜时量所需用量来烹饪菜肴即可。如果没有盐勺,可以使用啤酒瓶盖子,一瓶盖大概是4克盐,根据需要,可以量取食盐。
二、生活中我们应该少吃腌制的咸菜,多吃蔬果。平时我们应该少吃榨菜、咸菜和酱制食品,建议每餐都有吃蔬菜水果。
三、我们应该少吃高盐的包装食品。少吃熟食肉类或午餐肉、香肠和罐头食品,建议选择新鲜的肉类、海鲜和蛋类。
四、逐渐减少钠盐的摄入。减盐要循序渐进,味觉对咸味的需求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降低。
五、阅读商品的营养成分表。平时我们上超市购买食品时,要养成查看营养成分表的习惯,尽量选择钠盐含量低的包装食品,以及具有“低盐”、“少盐”或“无盐”标识的食品。
六、外出就餐时,选择低盐菜品。尽可能减少外出就餐,主动要求餐馆少放盐,尽量选择低盐菜品。
七、生活中烹饪时关注调味品。建议选择低钠盐、低盐酱油,减少味精、鸡精、豆瓣酱、沙拉酱和调味包的使用。
八、警惕“藏起来”的盐。一些方便食品和零食里虽然尝起来感觉不到咸味,但是都含有较多的不可见盐,建议少使用“藏盐”的加工食品。如两片切片面包含盐1.1克,3个凤爪含盐4.68克,一把瓜子含盐1.41克,一根火腿肠含盐3.58克,一个咸鸭蛋含盐2.52克,10克话梅肉含盐2.4克。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食品,我们要警惕起来。
虽然说长期高盐饮食对身体危害不少,但是,俗话说的好“再多衣裳要有棉,山珍海味要有盐”,食盐不仅是重要的调味品,对于人体生命活动的维持是极为重要的。在细胞外液的阳离子总量中,Na占90%以上,阴离子总量中,Cl占70%左右,可见食盐在维持人体细胞外液的渗透压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参与身体里酸碱的平衡的调节,氯离子在体内参与胃酸的生成,氯化钠在神经和肌肉正常的兴奋性当中也有作用。机体缺盐时可能会导致神经功能损害、肌肉运动失控、低钠血症、心脏疾病等,严重者还可引起脑水肿导致脑出血。
食盐对健康是把双刃剑,少则无味,多则伤身,建议大家一定要科学食盐,既不辜负美食,亦可美意延年。
撰稿:神经内科乔红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