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功能异常,警惕药物性肝炎
今年8月中旬,67岁的梁阿姨因为肝功能异常来到北京燕化医院感染性疾病科肝病门诊就医,接诊的王久君主任经询问病史了解到梁阿姨患有高脂血症多年,长期口服他汀类药物治疗,血脂的指标控制在较理想的范围,病情一直比较稳定。一个月前单位体检,梁阿姨血脂指标有所波动,于是在社区医生的建议下更换了降脂药物,已经服用近一个月的时间。最近这几天,她感觉到明显的乏力和食欲减退,于是到医院抽血化验,发现肝功能指标明显异常。

这下子梁阿姨可有些担心了,满面愁容地来到肝病门诊寻求帮助。王主任通过了解病史和分析化验单,考虑患者肝功能异常为降脂药物引起的可能性极大,建议她停用目前口服的降脂药,加用保肝及治疗胆汁淤积的药物。同时完善了一些常见的引起肝功异常的抽血化验及相关检查。2周后患者复诊,乏力和食欲减退的情况大为改善,肝功能指标较前明显好转。结合化验指标除外了其他的肝病,考虑药物性肝炎诊断明确,建议继续服用保肝药物。8月底梁阿姨再次复查肝功,转氨酶指标基本恢复正常,王主任建议她去心内科就诊重新调整降脂方案。被肝功指标异常所困扰的她,终于又露出了笑容。

肝功异常是临床中比较常见的疾病,可以由多种病因引起。其中药物引起的肝损害在近年来越来越常见。肝脏是药物在体内代谢的重要器官,但在药物治疗的过程中,其本身或其代谢产物可能会导致肝脏的损害。在全球所有的药物不良反应中,药物性肝炎的发生率为3-9%。目前发现有超过1000种药物可能产生肝损害,常见的包括:抗生素、抗肿瘤、抗结核、心血管、镇静及抗精神类、激素等药物。另外中草药引起的肝损害发生率逐年增高,不容乐观。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提高,保健品的使用量大大提高,随之而来的肝损害发生率也相应增高,需引起重视。药物性肝损害可分为肝细胞型、淤胆型及混合型,其化验结果及治疗方法不同,需要专科医师指导具体诊疗方案。药物性肝炎的治疗前提是确定诊断,一旦怀疑或确诊,应立即停用相关或可疑药物,给予患者一般支持及对症支持治疗,同时根据病情给予保肝、降酶、退黄治疗,严重者甚至需要人工肝、肝移植治疗。

在这里要提醒大家,在日常服药时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切勿自行加大剂量,另外慎用保健品。当原有基础疾病需调整治疗方案时,建议在专科医师指导下进行。一旦出现乏力、厌油腻、食欲减退、肝区不适、尿黄等症状,要及时到医院肝病科就诊,避免延误病情。感染性疾病科拥有经验丰富的肝病医生,愿为您的肝脏健康保驾护航!
撰稿:感染疾病科王久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