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射病:高温下的“致命杀手”,这份救命指南请收好!
近期,高温热浪席卷北京多地,一个潜伏在酷暑中的“致命杀手”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热射病。它是由热损伤因素作用于机体引起的可致死性疾病!随着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和气温不断升高,热射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也明显提高。有研究显示,2017-2021年热相关疾病导致全球65岁以上死亡人数比2000-2004年期间升高68%,超过所有自然灾害导致的死亡总和。了解它、识别它、预防它,是炎热季节保护自己和家人生命安全的必修课!
热射病是因暴露于热环境和(或)剧烈运动所致的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以核心体温>40℃和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如神经状态改变、抽搐或昏迷)为典型特征,并伴有多器官损伤的可致死性综合征。
根据发病原因和易感人群的不同,热射病分为经典型热射病(CHS)和劳力型热射病(EHS):
CHS是被动暴露于热环境导致的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常见于年老、年幼体弱和有慢性疾病的患者。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意识模糊谵妄和昏迷等。大多数CHS患者的体温可达40~42℃,也有少部分患者体温升高不明显,部分患者可伴有大小便失禁、心力衰竭、肾衰竭等表现,易被误诊为感染性疾病。
EHS常见于健康年轻人(如部队官兵、运动员、消防队员、建筑工人等),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进行高强度训练或从事重体力劳动后出现不适症状,如极度疲劳、持续头痛、运动不协调、行为不当、判断力受损恶心、呕吐,可伴有大量出汗甚至无汗,体温迅速升高至40 ℃以上,严重者可发生谵妄、癫痫发作、晕厥甚至昏迷。
“快降温”:立即将患者转移到阴凉通风处或有空调的房间(理想温度22-25℃)。将患者(颈部以下)浸泡在冷水中(如浴缸、溪流),是最有效的方法。水温建议15-20℃,需持续监控体温,降至38.5-39℃时停止浸泡,防止体温过低。如无条件浸泡,用冷水(自来水即可)反复喷洒全身皮肤或用冷湿毛巾擦拭全身,并配合强力扇风(用电扇或手动扇)。颈部、腋窝、腹股沟、腘窝(膝盖后方)等有大血管经过的部位,可用冰袋冷敷。
避免误区:不要使用退烧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它们对热射病无效且可能有害!不要用酒精擦拭!
“快补液”:如果患者清醒且能饮水,给予凉水或含有少量盐分和糖分的饮品(如口服补液盐、稀释的运动饮料)。切勿给意识不清或呕吐的患者强行喂水,以免呛咳窒息!
“快转送”:在进行上述急救措施的同时(或稍后),立即拨打急救电话(120)!清晰告知调度员怀疑是热射病。
“快就医”:持续降温直到救护车到达。即使患者症状有所缓解,也必须送医!热射病会导致多器官(脑、心、肝、肾、凝血系统)损伤,需要专业医疗团队进行高级生命支持和监护治疗。
避开高温时段:尽量避免在上午10点至下午4点这段一天中最热的时间进行长时间户外活动或剧烈运动。
科学补水,少量多次:不要等口渴才喝水!养成定时饮水的习惯。户外活动或体力劳动时,每小时应饮用500-1000ml的凉水或运动饮料(含有电解质)。避免饮用含酒精、咖啡因或大量糖分的饮料(如啤酒、咖啡、浓茶、甜汽水),它们会加速脱水。
穿着得当:选择宽松、轻薄、透气、浅色的衣物,戴宽檐帽和太阳镜。可考虑穿着具有防晒和降温功能的服装。
关注天气预报和预警:留意气象部门发布的高温预警信息,提前做好防护计划。
特殊人群重点防护:
婴幼儿及儿童:绝对不要将婴幼儿单独留在密闭的车内(即使几分钟!)。确保他们饮水充足,避免阳光直射。
老年人:老年人对高温不敏感,家人要主动关心,提醒饮水,协助降温。独居老人更需邻里社区关注。
参考文献:中国热射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2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