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多学科通力合作 肺栓塞患者转危为安
日前,北京燕化医院在ICU、呼吸科、放射科以及外周介入团队等多方协作与配合下,成功将一名肺栓塞、呼吸衰竭的危重患者从死亡线上抢救回来,转入普通病房。
今年77岁的彭先生(化名)由于常年吸烟、不爱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近期患上右下肢深静脉血栓,未引起重视,也未进行治疗,入院前就有长时间的下肢浮肿、张力性水泡等症状。10月26日,患者突发胸闷气短、呼吸困难,伴右下肢肿痛、意识不清等症状,遂急诊就诊于北京燕化医院。急诊医生发现彭先生的血氧饱和度下降至40%,提示呼吸衰竭,情况十分危急,急诊科立即实施抢救,为其紧急完成气管插管,开通气道,辅助呼吸,使彭先生的生命体征得到稳定。
在听取患者家属讲述患者发病经过后,急诊医生考虑患者可能是急性肺动脉栓塞。事不宜迟,急诊科一边为其完善心脏彩超、离子肝肾功能、凝血及血气分析等各种可能引发此类症状的检查,一边紧急召集了呼吸科、普外科血管介入、ICU、心内科、放射科等进行多学科会诊。在放射科的协助下,对患者完善肺动脉造影CT检查,明确肺部病变情况,CTA显示为双肺动脉急性肺栓塞。另结合患者其他检查结果,显示转氨酶、肌红蛋白、高敏肌钙蛋白、肌酐等检查数据普遍增高,考虑患者因肺动脉高压引起心肌损害、肝淤血、肾衰等情况。
综合考虑后,副院长李小明果断决策,决定先将患者收入重症医学科(ICU),确保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的前提下,由外周血管介入小组成员为患者行肺栓塞介入治疗。
随后,在ICU对患者生命体征的全程监测支持下,麻醉科全力配合,医院外周血管介入小组成员何永健、刘庆顺以及陆军总院刘云龙医生为彭先生行肺栓塞介入治疗。
肺栓塞介入手术主要完成“肺动脉造影+肺动脉溶栓术+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等一系列诊疗手段。首先右侧股静脉穿刺置管,行肺动脉造影,见双肺动脉分支大面积栓塞,遂行肺动脉血栓高压注射冲击+溶栓治疗,手术经过为经右股静脉鞘置入导丝导管,到达肺动脉血栓堵塞部位,因患者术前血小板低至4万,高压注射器内注入30万尿激酶,以猪尾导管分别到达左右肺动脉主干,高压喷射6次,每次约5万单位尿激酶,碎栓完毕后给予尿激酶灌注溶栓。溶栓完毕后,再次造影见肺灌注较前改善,随后置入下腔静脉滤器,以预防下肢静脉血栓进入肺部再次发生肺栓塞的风险。
经过30分钟的奋战,手术圆满成功,手术过程顺利,患者返回ICU继续监测诊治,改善肝脏、肾脏以及心肺功能。
ICU医护人员加强监管,在科主任王子海、李耀森的带领下,医务人员维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的同时,为其持续进行了抗凝、消肿、利尿、抗炎等针对性的诊疗措施。
经过在ICU一个多星期的生命维持、对症医治后,彭先生的身体各项指标趋于正常,11月11日,顺利拔管,转入普通病房,开展下一步的心肺以及肢体康复训练。
该例急性肺栓塞病例的成功救治,使患者“起死回生”,不仅彰显了医院各科室之间相互配合、通力协作的团队精神,也是我院多学科合作、抢救急危重症病救治能力的体现,更是北京燕化医院三级综合性医院的优势所在。在今后的工作中,医院将进一步整合医疗资源,持续强化多学科诊疗模式,推动综合救治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撰稿:宣传科冯英
ICU李耀森、耿鹏程